返回 最新 加書籤 排行榜 首頁

四合院:別惹我,我只想種地第三百四十七章 突然認真起來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地球水並不匹配。此外,上述科學家認為,既然隕石是在地球形成階段就已經降落到地球的,那麼應該在地球的地幔中留下相應的化學痕跡。如果水確實是在這一階段由隕石帶到地球上的,那麼地幔中的同位素水平和隕石中的同位素水平應該相同,而當他們將隕石中釕同位素及地球地幔中釕同位素進行對比分析後卻發現,兩者的同位素水平並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據此,科學家表示,這證明,如果水確實是由彗星或小行星帶到地球上的,則其來到地球上的時間並不是地球的形成期,而是地球演化到形成地殼和地幔之後的時期。但並不排除另一種情況,即水最開始其實是星際塵埃的組成部分,而地球則正是由星際塵埃所組成的。外來水源的另一個候選者是太陽風。太陽風是指從太陽日冕向行星際空間輻射的連續的等離子體粒子流,是典型的電離原子,由大約90的質子、7的α粒子和極少量其他元素的原子核組成。

    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是太陽風的傑作,太陽風到達地球大氣圈上層,帶來大量的氫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這些原子核與地球大氣圈中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變成水分子,據估計,在地球大氣的高層,每年幾乎產生15噸這種「宇宙水」。這種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更重要的是,地球水中的氫與氚含量之比為6700∶1,這與太陽表面的氫氚比也是十分接近的,這可以充分說明地球水來自太陽風。

    但太陽風形成的水是如此之少,在地球45億年生命史中,也不過形成了675億噸水,與現今地球表面的水貯量不過九牛一毛。

    內源說,自源說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於地球本身。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雲氣體和塵埃經過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凝聚後的這些星子繼續聚集形成行星的胚胎,然後進一步增大生長而形成原始地球。地球起源時,形成地球的物質裏面就含有水。

    在地球形成時溫度很高,水或在高壓下存在於地殼、地幔中,或以氣態存在於地球大氣中。後來隨着溫度的降低,地球大氣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漿中的水也隨着火山爆發和地質活動不斷釋放到大氣、降落到地表。匯集到地表低洼處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地球內部蘊含的水量是巨大的。地下深處的岩漿中含有豐富的水。有人根據地球深處岩漿的數量推測,在地球存在的45億年內,深部岩漿釋放的水量可達現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地球開始形成的最初階段,其內部曾包含有非常豐富的氫元素,它們後來與地幔中的氧發生了反應並最終形成了水。


    水岩地球科學家傾向於認為,地球上的水來源於地球自身演化過程中的岩漿水等,天文學家更傾向於是彗星等撞擊地球帶來的水。兩種觀點誰都沒有說服誰。

    很多人似乎覺得太空中的水很稀少,實際上水在太陽系中非常豐富。例如我們的臨近行星——火星,已經在其表面發現了很多乾涸的河床、湖泊、三角洲、沖積扇等,這說明火星表面曾經有大量的水。科學家也相信火星地下和兩極可能藏有很多水。此外,一些小行星、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尹伯帶的天體上也有大量的水存在。而在柯尹伯帶以外的奧爾特雲更是分佈着大量的彗星,這些彗星大部分就由水組成。液態水能否存在的關鍵在於星球表面的溫度。在地球上,由於溫度通常在0c100c之間,因此水才可能以液態形式存在。

    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溫度達到400多攝氏度,遠遠超過了水的沸點,所以沒有液態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溫度達到了零下四五十攝氏度,低於水的冰點,即使有水也都冰凍了,所以也不會有很多液態水。所以水出現在地球上並非偶然,而是必然現象。地球水的「第四種形態」地球上的水絕大多數其實並不是以我們所熟知的冰、水、氣三種形式存在。水還有另外一種存在形式,這種形式異乎尋常——那就是封存在岩石中的水。

    可以說,這些岩石像一個巨大的水庫,它的含水量至少與地球上所有河流、海洋和冰川中的水量加起來一樣多,或許還是海洋水量的4倍、6倍或10倍。但它們一直被深埋在我們腳下410千米處。科學家把這種融入水的礦石稱為「水合礦物質」,即「水岩」。科學家認為,這種水岩遍佈地下400千米650千米的深處,厚達240千米,比地球表面的水層還要厚。即使這種礦石的含水量只有1,其水量也很大,實際上已相當於地球海洋水量的幾倍。」

    「現在你們明白這水的含義了麼?」

    許衛國看着現場已經傻眼的眾人問道。

    婁曉娥先是點點頭,隨後又果斷搖搖頭,感嘆道:「我還是覺得冉秋講得我更懂一些。」

    哈哈——



  
  洪荒之苟到無敵再出關  洪荒通天:我的弟子全是沙雕玩家    花都神醫陳軒秦飛雪  諸天萬界:主角都是我弟  美漫地獄之主  醫者傳承陳軒沈冰嵐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搜"四合院:別惹我,我只想種地"
360搜"四合院:別惹我,我只想種地"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