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最新 加書籤 排行榜 首頁

勒胡馬第五章、二策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正如祖約所言,對於裴該的前途將「伊於胡底」,「如荀太尉、梁司徒等,未必無慮,只是掩耳盜鈴,佯作不知罷了」。而且就連祖納本身,雖然入朝時間不久,對這一狀況也自然有所察覺,並且不肯同樣「掩耳盜鈴」,所以才會在朝堂上挑明此事,以求群策群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倘若祖納壓根兒就沒想到這一層,他只會斷然喝阻祖約的妄言,而不會講那麼一大套,特意警告祖約。

    要說祖納祖士言,也可以算是晉朝的忠臣,但忠臣不等於直臣,直臣會不顧身家性命,蒙着頭朝前沖——比方說晁錯,最終自然沒有好下場——而儒家所謂忠臣,則講究「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是有可能退縮的。

    比方說「八王之亂」的時候,祖逖先後效力於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豫章王司馬熾(即後來的晉懷帝)等,長期摻和在動亂的第一線;其後若非因母喪歸家,估計他必應東海王司馬越之召,說不定會跟裴該在苦縣寧平城內就初次會面了……祖納卻追隨司馬睿南渡,直接跳出了是非圈子,並且從此只理庶務,不參大事,把主要精力全都花費在了圍棋上。

    好友王隱勸告他,說:「禹惜寸陰,不聞數棋。」祖納回答道:「我弈忘憂耳。」

    雖說歷史已經改變了,隨着朝局的復興,祖士言也重履官場,比原本歷史上要稍微振作一些,但骨子裏的天性終究是無法改變的。他此番應徵北上,主要是被梅陶、鍾雅說動,來臂助祖逖,防止祖約胡作非為,得罪人太多,以致於危害到整個祖氏家族。在原本歷史上,他也曾經秘密勸說晉元帝,說祖約「懷陵上之性」,不可大用,在遭到否決,甚至攻訐——說他因為並非一母所生,所以才妒忌祖約——後,乾脆回家閒居,也是怕將來遭了小兄弟的連累。

    因而在祖納身上,明哲保身的氣味是比較濃郁的,今日亦因此而警告祖約——你可千萬別胡來啊,以防蹈了毌丘儉、諸葛誕等人的前車之鑑!

    然而祖約聽了這番話,心中倒略略定了一些——對於裴該可能成操、莽之勢,阿兄也有所察覺啊,他只是怕事不敢管罷了。於是擺手道:「阿兄太過小覷愚弟了,弟早非昔日吳下阿蒙。」你放心,我不會胡來的。

    隨即略略朝前探身,說道:「防微杜漸,預作籌謀,其實容易。弟有二策獻上——昔日裴文約行台關中,為防胡寇,如今胡寇已滅,平陽規復,則還有行台的必要嗎?阿兄何不上奏,恭請大司馬返朝,善輔天子?」

    祖納聞言,身子略略一震,隨即垂下頭去,捻須沉吟不語。

    祖約一瞧有門兒,就又說了:「其二,即便仍舊行台關中,河東、平陽,須不是關中土地,理當交還朝廷,由尚書擬定諸吏,不當由裴文約執掌其事也。」

    祖約是有備而來,所言二策,全都出乎祖納的意料之外,發他從前所未想。祖士言沉吟少頃,不禁問道:「如此,即可防微杜漸麼?」

    祖約點頭說是,隨即解釋道:「裴文約名為留台關中,其實等若裂土分茅,若使其徐徐積聚,或許將會成為朝廷腹心之患,亦未可知。即便不慮其已生操、莽之心,也要防其成就操、莽之勢——既為友朋,豈忍將來生出禍端,甚至於裴、祖必須分裂、交鋒啊?

    「則若召其還朝,再無裂土之虞,且有群臣監護、制約,或可遏阻其勢之生。且如阿兄所言,大司馬三軍甚強,則若裴文約還洛,三軍半數留關中為外軍,半數入洛為中軍,俱在朝廷掌控之中,或免生亂也。」


    祖約又沉吟少頃,突然間問道:「士少,在卿看來,大司馬因何不肯奉天子還洛,而特要行台關中啊?」

    對於裴該為什麼留台關中,朝野上下存在着多種揣測,最常見是往好的一方面想:因為胡寇主力在平陽、河東,直接威脅關中,則若不使重臣鎮守關西,極易遭受胡寇侵擾,倘若雍州有失,河南就會陷入兩面受敵的窘境了……

    當然也有特意往陰暗裏琢磨的,說裴該是為了割據關中,稱王稱霸。對於這種論調,最強有力的反擊就是:「汝以大司馬為袁本初乎?然而劉伯安何在啊?」

    想那漢末之時,獻帝劉協為李傕、郭汜等關西軍頭所挾,而關東諸侯,自討董後便無一兵一卒西進,光顧着自家一畝三分地,沒人再把皇帝放在心上。其後獻帝逃出長安,落難洛陽,召會關東諸侯來救,結果伸出援手的只有一個曹操,一個張楊。當時雄踞河北,勢力最大的袁紹袁本初動也不動,意在割據,毫無奉迎天子之意。

    袁紹最初的謀算,是擁戴宗室、幽州牧劉虞劉伯安登基,做自己的傀儡,但卻被劉虞嚴辭拒絕了。倘若裴該也是袁紹一般考量,那他能夠擁戴誰?他應該留台後就去討好司馬保啊,又豈能應朝命而反討司馬保呢?再者說了,袁紹要擁戴劉虞,是因為劉協不在手中,裴該可是一度捏着天子哪,又何必再還之於洛陽?

    而且漢末之時,等曹操將獻帝迎至許昌,袁紹不也反悔了嗎?不是伸手問曹操討要獻帝嗎?復因不得,發兵南下與曹操在官渡爭雄……

    自從曹孟德「奉天子以討不臣」以來,手捏皇帝,就成為絕大多數士人所認定的擅權的唯一途徑。那麼裴該不把天子留在身邊,不操控天子,就不能懷疑他有什麼野心吧。割據關中,豈如擁戴天子而操弄天下來得風光啊?裴大司馬何必取此下策?

    除非你硬要把裴該想得太短視、太無謀,那我也無可反駁。

    對此,祖納本人是比較傾向前一種說法的,在他的觀感中,裴該基本上屬於正面角色——當然無可否認,在初奉天子之時,曹孟德也是正面角色;在才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司馬懿也是正面角色——但此外還隱約抱持着一種特殊的觀點,故而今日特意提出來問祖約——你又是怎麼看待此事的呢?

    祖約明顯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老實回復道:「在弟看來,裴文約之所以歸天子於洛,而自留關中,是為變制也……」

    祖納聞言,雙眼略略一眯,心說這小兄弟果然日益成熟起來了,竟有這般見識,不容易啊……倘若他的秉性也能更成熟一些,那我就無憂了。

    他故意不說話,等着祖納詳加解釋——

    「裴文約實欲操弄國柄……或者退一步說,彼欲光復社稷,成就不世之功。然而有我祖氏的牽制,若共輔天子,恐蹈昔日索、麴的覆轍,且舊臣亦將掣肘。是故歸天子於洛,自留關中,令不二出,更變舊制,以強其軍也……」

    晉朝最初的政治體制,雖然不如後世成熟,卻也非漢初時相權足可拮抗君權的狀況,朝命八公,而政出尚書省,且有中書、門下略加制約,理論上只要不封拜丞相,就不可能真正的一言堂。雖說拜相確有前例,但基本上全都是宗室藩王,以裴該的身份,還並不夠格。

    倘若裴該挾天子於長安,自然有機會拜相,但其時他羽翼尚且不夠豐滿,恐怕會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或者起碼是側目而視。而若不為丞相,他就必須將權力分予諸公,分予諸尚書,更重要的,要將權力與並肩作戰



  
  洗烽錄  殷墟  龍戰野  漢魏文魁  三國外志    重生之時代先鋒  墨唐  我真不是神探  大唐官  明王首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搜"勒胡馬"
360搜"勒胡馬"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