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最新 加書籤 排行榜 首頁

漢魏文魁第六章、華夷之辨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是勛問何為華且何為夷,坐在前列的司馬敏趕緊把手給舉起來了舉手才能發言,這也是是勛講課的獨有規矩。

    當即朝司馬敏點一點頭,司馬幼達站起身來,先長揖,再回答:「先生曾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乃知無服章之美,無禮儀之大者,即四夷也,如禽獸也。」

    其實正經說起來,「禮儀之大」云云並不是是勛說的,只是他抄的源頭為唐初孔穎達《五經正義》中語。就連是勛都記不清,這是他哪回講課的時候隨口販將出去,竟然被學生給記了下來。

    於是擺擺手,示意司馬敏坐下,然後環視眾人:「幼達所言是也,然為皮毛之論,未得其本。何言耶?中國有禮儀之大,何四夷所無也?有服章之美,何四夷所無也?禮儀、服章,二而實一,自何而生?何四夷之不得耶?

    「華者,許叔重《說文解字》雲榮也,斯美言也;夏者,雲中國之人也。《書.武成》乃云: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居之於中,干戈衛護,是謂中國;布之於外,是謂南蠻、北戎、東夷、西狄,要言之四夷也。」

    到這兒還都是老生常談,但接下去就有新內容啦。是勛說:「今南蠻者,如武陵蠻、山越也;北戎者,如鮮卑、烏丸也;東夷者,如高句麗、諸韓也;西狄者,如羌、胡也。彼其無衣裳而裸身耶?無文章而素地耶?彼其無禮儀而真等同於禽獸耶?」難道這些外族就都不穿衣服,不繪花紋嗎?難道他們部中就毫無規矩嗎?為什麼說只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呢?

    那就又要說到社會發展的問題啦,這年月典籍中所描述的上古時代,雖然並非完全向隅虛構,也有很多真實內容,如有巢、燧人、伏羲、神農等世,技術還極不發達,人民極端貧困,但儒者往往將其看作風俗儉樸,而不大會從中探尋到社會進步的道理。是勛對此就要好好說道說道,給弟子們灌輸一些新觀念進去啦

    「伏羲之世,人未知植麻育蠶,無織帛之能,乃綴皮編毛以禦寒耳,與今之夷狄,何其相似?神農教稼穡之先,人唯漁、獵而已,間或畜牧,與今之北戎,何其相似?乃教稼穡之初,刀耕而火種,是以神農亦名烈山也,與今之南蠻,何其相似?是知人而為一也,華夏之與四夷,為長者之與幼童耳。」人都是一樣的,並沒有高下之分,最大的差別,就是咱們的文化和技術比他們先進。

    「漁獵、畜牧,乃逐水草居;刀耕火種,田廢必徙。居無定所,乃無恆產,無恆產則無恆心。而中原有江、河為灌,有田土之美,后稷教播五穀,民乃重遷,漸成聚落,民乃繁育,斯成中國。人之蕃也,聖人從而教之,斯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矣。四夷不知稼穡,乃不成禮儀之大,服章之美。」先進的農業民族,和遊牧、漁獵民族,以及原始農業部族,本是有着根本性差別的。

    那麼是勛說這些話,用意究竟何在呢?其用有三,首先:「有虞、有夏,不過河南地也;成湯居亳,乃有山東;鳳鳴西岐,乃有關隴;趙之並狄,斯有朔、並;秦之滅楚,斯有荊、揚;孝武皇帝以兼趙氏,遂有交、廣。或為中國人所播遷,或為夷狄而入華夏,禮儀所傳、服章所布也。」中國不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是逐漸形成並且擴張到今天這一步的。


    「是故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這句話後世傳播得非常廣泛,但究其根由,卻是許衡為蒙元統治中國所編造的理論,意思是:即便夷狄,只要佔據了中國土地,那也就可以算是中國啦。不過是勛今天販賣這句話,還真不是為了夷狄張目,因為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詮釋

    「何謂耶?夷狄入於中國,然惡終不可勝善,丑終不可勝美,必要從其稼穡,學其禮儀,用其服章,乃可長居,此即楚之終於中國也。中國入於夷狄,斯土而未必能夠稼穡,則禮儀、服章亦將日喪,乃終泯乎夷狄矣。」許衡你丫死去吧,以後我這一說才是正根兒。

    「是故夷狄之地,中國之人或不可久居,是故孝武皇帝即驅匈奴漠北,而漠南今又生鮮卑、烏丸矣,以為不興兵戈而可久安者,迂腐之見。然中國則不取漠南耶?亦非也。乃知夷狄之存也久,殺之不盡,中國退則夷狄進,漠南之不守,漠北終為中國之患也。」一定要經常性地攻打北方遊牧民族,一定要牢牢守住朔、並兩州,否則中原腹心之地都會遭遇危險!

    「南蠻事又不同也。北地苦寒,唯生荒草,難以耕殖……」起碼就這年月的技術還做不到把農業區大範圍北擴,「南方雖暑,亦可播植,是以武陵蠻、山越等雖匿山林間,若得其地而作,數世之後,亦中國矣孝武皇帝因此而伐南越,並郡縣之也。」對於南方的蠻夷也要討伐,但目的不是為了修築一條鋼鐵國防線,而是繼續擴張,增廣疆域。

    對於不同夷狄的不同態度其實嚴格意義說起來,態度都一樣,那就是打,不同的是是否佔據其土地,是否可以使其入華(合併進中華大家庭)這是是勛所說的第二個問題。

    「孟子云: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以之責陳相也……」陳相作為儒門弟子陳良的學生,卻去追隨被孟子認為水平低幼的農家許行,孟子乃有是語「為夏之道絕過於夷,以下從上,民乃蕃育,以上就下,民必困窮。然陳相之學於許行,得非夏而變於夷耶?乃知事有反常者也……」不要以為咱們文化先進,就必然不會被落後民族所同化了,必須隨時警惕落後文化對先進文化的衝擊和破壞這是是勛所說的第三個問題。

    最後綜合一下:「是故有稼穡之土,有耕織之勞,始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是成中國也。四夷之不如中國也,為無稼穡之土,無耕織之勞,使民困窮。中國可收其土即收之,教其民稼穡;不可收其土則逐之,使不為禍斯乃用夏變夷,孝武皇帝收南越、五原、朔方是也。其夷狄之民困窮,乃有禽獸之性,無日不望得中國之土,然得其土而不知稼穡,遂更使中國困窮也斯乃夏變於夷,今之五原、朔方是也。

    「是故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為諸夏無君,而禮儀是在;夷狄無君亦可教化,若有君必成禽獸矣!」少數民族不抱團兒,咱們就容易同化他們,一旦抱團兒甚至立國,那就危險啦「吾前請魏王分析匈奴、烏丸各部,即為此也。」

    傳統中國人看待外族,鄙其落後,恨其侵擾,觀點都是同一的;但對待外族的態度,卻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以為外族既然落後,那便不足為中國之患,只要教之禮儀,必能同化;二是以為外族不可教也,必須明確「華夷之分」,嚴防死守,才能保證中國的安靖。

    就這個年月而言,大一統的強大王朝雖然已經走向沒落,終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外族尚不能威脅其腹心之地,基本輿論還是傾向於前一種態度的。所以這時候的中國人具備強大的包容性和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能力,但同時對外族入侵缺乏足夠的警惕心「以為讀經識禮,服中國之章,即為中國人也。而不知所滋育者不變,是終不能中國也。」

    其後「五胡亂華」,第一個掀起反旗的劉淵,那就是相當漢化的



第六章、華夷之辨  
  殷墟  洗烽錄  三國外志  龍戰野  勒胡馬    九星霸體訣  劫天運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生生不滅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搜"漢魏文魁"
360搜"漢魏文魁"
語言選擇